SEARCH
校园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园动态>教育视点

用书香熏染智慧教育之旅

发布时间:2014-01-09    【字体:加大  缩小
    杨智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德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市十大学习之星。

    2013年12月28日,深冬的阳光懒洋洋地透过窗棂,学生们注视着声音略带嘶哑,但激情澎湃、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杨智慧老师。他正以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们“享用”一顿熔历史、文学、建筑艺术为一炉的文化大餐。
    这是杨智慧自编校本教材,开设《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赏读》选修课的一个课堂瞬间。课后作业不是文学常识的抄写,杨智慧将自己写下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读后感做范本发给大家,尔后潇洒地在黑板上留下QQ邮箱:“写读后感或课后感,文章长短不拘,文体不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学经典,并辅导写下读书的感悟,是杨智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
    读书万卷  腹有诗书著文章
    杨智慧出生在偏远的澧县洞市乡红岩村。1987年的夏天,19岁的他以高分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高中阶段,相对于其他学科,他的语文成绩不显突出,四年的大学阅读改变了这一切。那时候,性格内向的他去得最多的是图书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涉足古今中外的文学,巴金的《家》深深打动了他,他对文学名著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一口气读完了《春》《秋》及巴金所有的作品,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他心无旁骛地读着,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地读着,常常沉醉其间。他感慨,那是一段无任何功利性的阅读,却让阅读成为习惯,受益终生。
    毕业后,他分配到津市师范学校任教。学校离街市较远,又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他的爱好还是读书,读得最多的是人物传记,他几乎读完了图书室所有的传记文学。此时收获到的便是能在师范讲堂漫侃文学了。
    后来,师范学校在改革大潮中岌岌可危,杨智慧觉得仅仅靠着教书的热情和几年班主任业绩难有好出路,他想首推文章,展示自己的语文实力。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类语文杂志,铺纸挥毫写下《我的语文情结》。在遭遇多次稿件石沉大海的命运后,终于有铅字见诸报端,他仿佛成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来,杨智慧一直都追寻着阅读的最高境界——写作。他将自己的教学体验、生活体悟原汁原味地诉诸笔端。渐渐地,他发表的文字越来越长,杂志档次越来越高。他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参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高考亮剑·语文》等教育教学用书20多部,共计300多万字,整理出版教育专著《智慧教育之旅》,2010年,他在我市首批赴加拿大交流学习教师之列,学习的30天里,他坚持每天写学习日志,6万字的《学在加拿大》文章在海内外教师和家长中争相点击传阅,他参与课题《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实验》获省教育厅三等奖,主持市科研课题《高中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智慧课堂  读写并重启心智
    1999年,满怀对语文教学的一腔热情,杨智慧走进百年名校——常德市一中的课堂。课堂教学来不得半点虚浮和夸饰,这位高中教学的门外汉,凭借着不服输的个性,选择向杂志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学专业杂志他统统订阅,还购买了许多有关语文教学的著作。上每一堂课前,他习惯在这些书刊里面寻找相关的信息或可提供的经验,再找一个适合的突破口,小心翼翼地备着每一节课。他曾一度迷上中学语文板书学,以设计板书来创新课堂。他的课慢慢得到了学生、家长、领导、老师的认可和赞扬。同事江来军老师经常听杨老师的课,“他会写文章、会当班主任、会教学,名副其实的‘智慧’老师。”
    去年,学生郭鸿昌在期中考试试卷上行文《与杨智慧悄然相逢》,道及此事,透明眼镜片后露出杨智慧纯净喜悦的神色。学生简笔勾画老师:他的喉咙实在配不上他的才气,说到激动处,自然脸会通红……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竟用“毁人不倦”形容自己的教学生涯,说这么多年叫学生做些无用题,决心“变法”,拓宽学生视野。当然,他自己也清楚,在如今充斥着功利、分数的社会,要接受有用之学的挑战……他终将为我开启一扇门。
    的确,在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何生存?杨智慧有过语文教学的困惑。高一、高二年级,他进行提升素质的操作——注重阅读与写作。课堂上,杨智慧摈弃“满堂灌”,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一周五节语文课,他拿出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喜爱的任何作品,可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等。袁铭泽本学期给同学讲《红楼梦》,他的角度很特别,分享他对书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制作精美视频和课件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引来杨智慧的赞叹。有学生剖析《新概念作文》,有学生评点讲述李叔同传奇一生的电影《一轮明月》……这样的课堂不失生动,容量了得。
    独辟蹊径  日积月累铸品牌
    学生作文的互评互改,这是杨智慧坚持了15年的教学方式。800字的作文要写800字的点评,起初学生直喊“压力山大”,然而效果着实非同凡响。杨智慧从作文本中随手抽出一本,“文章和评语同样精彩,都出自学生之手,颇有文人雅士风韵的文字很有嚼劲。”
    “杨老师的作业很特别,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学生熊庾彤介绍,每个寒暑假,杨智慧置众人热衷的练习题册于不顾,他就提倡多看书。他会向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开出了《品中国文人》、《我这一生》、《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20本人文书清单,对学生惟一的要求就是开学时上交1至2篇读书笔记。
    从去年起,杨智慧向自己挑战,开设校本课程《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赏读》,干起了高校教师的活儿。没想到,一开课,成为学校20门选修课中的大热门。他择取周氏兄弟、弘一大师、陈寅恪、梁漱溟、梁思成夫妇和钱钟书夫妇等9位文化名人进行赏读。他还有个大胆的想法,陆续加入古代文化名人,完成文化名人系列赏读。这可是“苦差事”,除了大量的阅读,较为透彻的解析一个人物,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万字的人物传记等资料,写文章、做课件也费脑力。有人质疑,这是否与高考相悖,他则认为,多方位地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恰恰是高考检验的语文根基所在。如今,杨智慧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赏读》课程已成为众多学生追捧的校园品牌。
    23年来,杨智慧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哪怕担任3年半的市一中办公室主任到如今的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哪怕忙碌于各种事务时,天天熬夜,匀称身材的他熬出了高血压,他也一刻没有想过中断教学。“因为我真心喜欢教书,兴趣所在,乐在其中。”杨智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