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校园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园动态>教育视点

石老师的“三字经”

发布时间:2013-07-22    【字体:加大  缩小

  

     没见石子林老师之前,我们只知道他是特级教师,很多如今已留学的学生回国的第一件事便是探望他,我们还知道只要是他带的班,几乎都“逃不掉”优秀班集体称号。这该是怎样声色严厉的一位教师?7月6日上午,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常德市第一中学,拜访了这位一直罩着“优秀班主任”光环的石子林老师。

    高考后的校园异常宁静,因为手机出问题而弄错时间的石子林见到记者时一脸歉意,简朴的着装、整齐的头发,听闻记者的来意,他一摸脑袋:“我有什么好采访的?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采访便从他认为再普通不过的讲述中开始了。

    1999年,在津市师范教书的石子林进入常德市第一中学。被分到行政岗位的他,坚决要求到教学一线去担任班主任。“当老师不当班主任,价值减了一半,只有真正当了班主任,才能体会到师生之间的这种酸甜苦辣,体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真正滋味!”这是石子林在班主任这个岗位工作20多年后对于教师职业的感悟。

    1976年,石子林以民办教师的身份迈入教师行列,期间分别经过3年专科和3年本科的进修,3次岗位的更换,如今作为省级特级教师的他已经在讲台上站立了33年。 

    “我当初进入一中之后一直在思考,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建树和突破。”石子林坦言,这个想法促使他在行政工作与讲台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石子林在语文教学上一直追求“回归语文、返璞归真”,要教学生学以致用。在他看来,师者不仅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要在育人上力求让自己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终生受用。

  “导、实、活”

  ——石老师的“三字”法宝

    早在津市教书时,石子林就一直在摸索如何让课堂45分钟成为高效时间,如何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能先知后用。石子林在自己的教学里总结出三点:“导学、实用、灵活。”

    以往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只是单纯告诉学生某篇课文需要预习,但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因为预习不足,导致课堂效率偏低。

    面对这个问题,石子林提倡“导学”,学生预习实际上需要老师的指导,应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去预习,用怎样的思路预习,重点放在哪里,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达到预习目的。在石子林的班级上,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一个预习本,上面记载着每位学生对课文存在的疑问。

    很多时候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技巧,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直以来石子林在教学中强调“实用”,力争让学生能学知识,更能用知识。

    文言文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有些头痛,在面对文言文时,怎样去学,如何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石子林有自己的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上,石子林教每篇文言文课文前,会让学生整理归类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同时自己也会归类整理一份,在课堂上拿出来,让学生与之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归类,加深了印象,遇到不解的问题印象就会更深,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就能记住知识点。

    “语文教学不能搞规范化,要灵活处理,教学对象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也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石子林有着自己的一套做法。

    “英语如狼似虎,数理化如虎似狼,语文是只小绵羊”。这是目前流传在学生中的一句顺口溜,而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重视也不愿静下心来读书,二是没有时间读书。拿阅读教学来说,在课堂上,预留多一些的时间,引领着学生去读书,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探究文本,这样才会形成“个性化阅读”。

  “读写、生活、思考”

  ——石老师的“三本”理念
   
上世纪末,国家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要求,各地教育者纷纷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此时的石子林开始提出并逐渐实践自己的“三本”理念——“读写为本、生活为本、发展为本”。

    读文章,读其中内容,还要读文章结构,学会写文章,这就是石子林“三本”中的理念之一——“读写为本”。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知识,但当自己来写这种文体时却犯了难。“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来说,它的起承转合非常好,有过渡词、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相当紧密,我在教课时,就会拿这篇文章作为范本来告诉学生议论文应该怎样去写。”如何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读写结合起来,石子林有着自己的方法,分析每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用意何在,石子林就会教学生面对类似的文章时应该怎么去写。

    “近几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很紧扣生活的,如果学生平时注意对生活的思考,还是能够写出出彩的文章。”在谈到2013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目时,石子林感慨地说。“经常写一些周记,能从生活中发现细节,去体会,最终领悟生活,将自己的所感融入文章之中,使得文章有灵魂。”石子林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强调,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学会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石子林看来,学习是无止境的,学做人和学语文也是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自我能力得到提升。

  “爱心、慈心、责任心”

  ——石老师的“三心”品格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科任老师,小到编排座位,大到班干部选用,学生都会揣测。”在班主任位置上待了20多年的石子林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面对学生,石子林用“爱心、慈心、责任心”的行为准则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是石子林对自己多年的要求。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石子林如此形容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要有爱心,有时候也要很严厉。石子林回忆,自己曾经带过的3个体育生,经常不参加早操、课间操,上课睡觉,可以说大调皮没有,小调皮不断。为此,石子林一个学期内找他们谈话不下20次,为了解决上课睡觉的问题,石子林去药店买了3瓶清凉油,让他们上课时涂在太阳穴上,可以减缓睡意。

    “他教书真的很厉害,语文教得很好。”“不是你们学不好,是你们太懒了。”“我们班是整个年级各方面最强的,得奖最多的。”“纪律要求很严,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这是学生给石子林老师的“颁奖辞”。在石子林看来,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从2007年开始,石子林开始在班级推行“颁奖辞”制度,每天放学前由当天的值日班干部,对班级中的一名同学写一份“颁奖辞”,每学期班级中每位同学都会先后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颁奖辞”。

    “他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批评你,如果违反纪律将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学生曾远航的印象中,石子林平时对大家的要求是很严厉的,不懂的知识点石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加以解释,但类似迟到这样的违反纪律行为,石老师则抱着零容忍的态度。在石子林心里,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在学校里,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

    面对自己33年的教学生涯,石子林很谦逊,他认为教书育人只是自己作为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一直以来,他都在追求突破单纯的知识教学,希望学生能将语文带入生活,带入人生,将语文作为使自己得到发展的工具,他用自己的行动在传递一个理念:学习的品格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考入北京大学的李宏志对恩师石老师的课这样评价“:课堂教学基础扎实,内容丰富,讲述生动,我们如坐春风。”现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公费读博的彭振洲回国时,专程到母校看望班主任石老师,他感慨的说:“石老师开阔了我的胸襟、眼界,让我的人生舞台超越了国界。” 
 

    转载于2013年7月10日《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