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学科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科建设>语文教研室

《沁园春·长沙》教案

发布时间:2019-01-22    【字体:加大  缩小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

补充:词的知识。(可尝试全班齐答;黑板上板书)

①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也称“诗余”。

②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词牌,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押韵。

      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在《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③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④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雄浑,代表人物是“苏辛”——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给学生看朗读节奏,比较并评价。

3.朗读后,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自古悲秋多寂寥”,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可以联系时代背景。(预习作业,请学生回答)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学生自读课文(留时间后,点名请同学回答)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上阕:湘江秋景——绚丽多彩;下阕:革命情怀——慷慨激昂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看;忆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用:承上启下

三、鉴赏上阕      

1.赏析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诗人形象。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2)思考:“独立”能否换成“站立”或“直立”?(请同学回答)

  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更显示了诗人遭军阀通缉,却仍能独立寒秋的坦荡从容!

(3)比较鉴赏: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学生代表朗读

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万)山——红(遍) “万”字摩出群山重叠之态;“遍”字绘出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漫”字写出江水满溢之态;

  (百)舸——(争)流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用“击”不用“飞”,准确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鱼——翔浅底 用“翔”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的生命力,与“击”“翔”呼应;

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景中寓情四周枫林如火,红色象征革命;“万类竞自由”是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山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远眺)-江中(近观)-天空(仰视)-水底(俯察)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上阙最后一句:歇拍;下阙第一句:换头/过片。

全词的“词眼”。上阕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伟大的抱负。

诗人绝非为景而景,“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不禁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

1. 同桌提出的问题,抄写在“抄写本”上,并解答;

2. 在 “抄写本”上认真抄写一遍《沁园春·长沙》,能默则默;

3.背诵《沁园春·长沙》,周四早自习默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朗读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上阕 “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

1. 过片:“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挥斥”指自由奔放,而非批判驳斥;“方遒”正当旺盛有力,非专家权威。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印证: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对袁世凯的小册子

            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把军阀张敬尧驱逐出湖南的运动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主流:“击水”为游泳。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有部分学者认为:为“中流击楫”的演化。《晋书·祖狄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毛泽东正是要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

情中含景:“峥嵘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画面。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

1.补充(可以重点讲一下):情与景的联系→意志情感+物象=意象;

意象×n=意×n+象×n=意+境=意境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留;古人折柳送别;

③“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逸高洁

        客观的物体附加了情感,经过时间的累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回归《沁园春·长沙》上阙:物:山、林、江、船、鹰、鱼

                              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由、解放

学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反复地读、理清思路、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2.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3.总结: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课堂训练: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特点:陆:清高自守、芳香永驻。

毛:“大跃进”遭受挫折后,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

借咏梅来言志,鼓舞群众要积极乐观。梅花耐寒坚毅,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思想:陆: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

毛: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

六、书法欣赏

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远见高度统一。

七、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明早默;

2.完成配套练习;如果没发→“抄写本”上思考:《沁园春·雪》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例证充分。

3. 明天上课“新生军训征文比赛”,准备好A4大小作文本和素材;

4.明天收练字(至少两面)。

参考:《沁园春·雪》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例证充分。

①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情景交融——上阙:重描写,景中有情;下阙:重抒情,情中有景。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对比:(1)颜色:“红遍”与“碧透”,突出了湘江秋景的绚丽多彩;

2)动静:山林江——舸鹰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态度: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表明了革命青年批判反动统治者、颂扬革命的立场;

  象征:“万山红遍”四周枫林如火,红色象征革命;“万类竞自由”是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渲染:万、层、漫、遍、尽、透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色彩更为浓艳。

结构技巧(常见):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照应伏笔、先景后情。

  先景后情:上阙景中有情,下阙情中见景;

  承上启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有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