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学科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科建设>语文教研室

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发布时间:2019-01-22    【字体:加大  缩小

周二作业:完成《短新闻两篇》大本“课前预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周三)

【教学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激发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结构;

难点:培养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或者早已发生的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分类:狭义:消息(广义:+通讯、特写、电视新闻……)

3.新闻的特征: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及时性

4.消息的六要素五W一H: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y:何因⑤what:何事⑥how:何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记述文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5.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

      正标——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标——对主标题的补充;对重要事实 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用凝练简明的语言,写出主要事实。

      作用:①从内容角度:写了什么事实,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

            ②从结构角度:点题;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

            ③从读者、社会角度:吸引读者;突出新闻价值

*完成小本练习T61)拟新闻标题

③主体: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一般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背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定义:新闻背景是指     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   历史条件     环境条件

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   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新近发生、能引起普遍兴趣

作用:①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了解来龙去脉→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②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

⑤结语: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有的没有结语。

      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带有启发性、激励性;可预测事物的发展;可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倒金字塔结构:美国南北战争 利弊

二、课文学习

(一)看《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结构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大本P49疑难探究T2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内容上:①表层义: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深层义: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象征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手法上:①采用倒装句式,突出“别了”的内涵;②运用拟人、借代、双关的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

2.导语1

作用:①写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为全文奠定庄严的感情基调;②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概述英国撤港,是总写;引出下文对新闻的展开;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3.主体210)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11)概括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这是历史的场景;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是现实的场景;②将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③表达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划上横线,做了什么事情?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几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四个场景

三次降旗和一次升旗

意义大本P49疑难探究T3

第一场景:①430分(港督旗降,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②下午440分(港督离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一次降旗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③ 615,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45分(降旗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5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⑤子夜时分(交接易帜),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8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19976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最激动人心的一刻。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一次升旗: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⑥ 71日零点40分(英人离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自然段)















(三)请同学在课文中分别划出是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内容。

新闻事实:上一题的“四个场景”

新闻背景:在课文中每一场景之后都紧跟新闻背景。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①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②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三、探究思考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标题双关

②角度新颖。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欢庆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独特的角度。

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面色凝重”,是港督彭定康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的黯然神伤。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④环境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这两处用笔,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⑤巧用对比。“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象征英国对香港管辖的终结。

          “不列颠尼亚”和巨幅紫荆花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即将结束,香港即将回归。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⑥兼顾历史。

四、作业布置

完成小本《短新闻两篇》的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修改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