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学科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科建设>语文教研室

必修二第一单元《囚绿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1-22    【字体:加大  缩小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 把握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3.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歌颂坚强不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章中物的象征含义;

2. 把握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作者故事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4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2. 时代背景:了解了作者,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创作本文的。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 7分钟朗读,理清文章的结构。

寻绿(1-4)—恋绿(5-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2. 补充字词:蹩脚、涸辙之鲋、瑕疵、跋涉、纤夫、偃旗息鼓、明晰、绮丽、细菌、矫正

(三)具体赏析

1. 指导:大本P14“掌握散文的表达技巧”

①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复

②表现手法:象征、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③五种表达方式:记叙(人称、方式)、描写(技巧、角度、作用)、议论、抒情、说明

2. 1)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

①第五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望,表现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指当时社会环境。

②第八段“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4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③第十段“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 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着。

④第十四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变为朋友的关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同胞的深切怀念。

抒情:间接抒情: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感情和民族的精神。

记叙: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大部分顺叙,也有插叙。第九段:“在乡间的一所草屋……”有什么作用?

                ①“绿色”的生命其实无处不在、非常顽强;

                ②印证了上文作者从一株常春藤而解语到“生的欢喜”,可知我恋绿、亲绿的情感真是由来已久;

                ③为下文做铺垫。从前我连草屋内的野草都不忍剪除,现在也就不会轻易放走绿枝。

描写:描写技巧: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虚实、正侧结合;借助修辞;选取代表性事物;

      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观察角度、写景角度

      描写作用

2)表现手法:象征

①“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在作品中作者对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有没有微妙的变化呢??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作者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作者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让他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所以在作品中,“绿”首先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然,如果作者对“绿”的认识到此为止,也就毫无新意。?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忽然,作者心中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作者开始恼怒绿的不亲近,不快于“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但当看到“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当作者开始对绿产生怜悯之心时,他一定认为,是他掌握着这绿的命运。绿在他心中的形象是大大打了折扣了,作者对绿的感情由高峰转向低谷。?

????当作者临行来开释这片绿时,他看到这片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是“珍重”地开释这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

????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展示了“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文章情感又起了一个波澜,由谷地冲向高峰。?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19378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93711月上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被日军占领;同年12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5月,日军占领徐州;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作者和绿的那段交往是在1937年夏,即卢沟桥事件爆发前后,但文章却写在一年以后,那时,作者已经回到上海。可见作者和绿的交往虽深,但对绿的认识的最后升华,却是日军铁蹄践踏北中国之后,作者把“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作者正是这样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

3)修辞

(四)总结指导    

  其中借物抒情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五)作业

  完成小本《囚绿记》

《囚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