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一中校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中校友

怎样的高中才算好高中

发布时间:2012-10-10    【字体:加大  缩小

 

             杨婉艺(学校《三月》文学社副社长,2005届校友 ,2012届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京一公司担任艺木总监)

 

2012年的高考成绩和分数线陆续出来了,人人网上的一中校友在各种转发一篇名为“拯救常德市一中在行动——就教育改革征求校友意见稿(非官方,求转发)”帖子,内容以2012年,常德市一中无一人文化分能上清华北大线这一事实,指出“这所银杏飘香的百年名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对于常德一中,我有太多话要说。先不说我的亲朋好友皆与一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说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均在常德市一中的六年中完成,一中就于我有恩。

帖文中说,“一中生源质量的下降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而直接因素,既包括其他学校面对紧张竞争时的手段迭出,也包括教育局在面对种种不公平现象时的放任自流,一中校领导在如此危机局面面前的几无作为也同样至关重要”。 

主要问题,提出两点:

一是教育局早已颁布相关条文,禁止公立学校私自补习(对高三学生会适当宽松些),市直中学一力执行,所有年级均未进行统一补习。然而县城中学从高一开始加班加点补习的现象即使被曝光后也不见收敛,另外如“尖子班”“重点班”等问题,教育局心里有数,却置若罔闻。

二是一中校领导如今重硬件轻软件,大力抓学校硬件建设,却对教师奖励极少,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在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不变动的情况下的一些细节的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于今年母校未能有人考上清华北大这件事,本人略表遗憾。因为根据我高中时候的印象,历年来常德一中每年应该有35名学生能进入这两所国家一流学府深造,但这件事是否说明常德一中就需要“拯救”,以及如何拯救,我却不能同意执笔人的观点。

文中也说了, 2012年高考,一中一本上线率42%,二本81%,和往年相比基本稳定——我已经很久不知道母校的情况了,但仅从这一点,我可以说,与当年我们相比,常德市一中是进步了。

一所地级市的省重点中学,能在本省上榜率不到50%的情况下,保证学校有80%的学生能上二本,即使排除学生个人特长及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是很了不起的成果了。

高中毕业七年,如今我已经研究生毕业,现在同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明年毕业的高中同学还有两人,我们都是当年的长怡实验中学和常德市一中高中部送出来的毕业生,在学校里面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本人除外,我是来打酱油的)。

而时隔毕业已七年,我想我能站在一个客观,也相对成熟的角度,评价一下常德市一中的教育环境。

既然文章是因那片帖子而起,我也就从帖子里提到的两方面展开本文。

首先,对于公立学校私自补习的情况,七年前我在校的时候便是如此,我们周末休息,石门、桃源县一中在做题,我们7点半早自习,石门、桃园县一中的学生5点到7点半这段时间在做题,我们10点下晚自习;石门、桃园县一中的学生在10点到12点这段时间还是在做题。毕业前夕班主任亲爱的英英老师说的一句话,至今仍在耳傍回响:“你们这是要用一麻袋的题,去打败别人两麻袋的题啊!”

在别的高中都在为升学率焦头烂额的时候,只有常德市一中还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老师带领着学生确定课题,展开课题和完成课题,把很多时间“浪费”在看上去对高考并无帮助的课外活动上。

而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无益的东西,这些对学生所谓的宽松政策,让我们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受益无穷。虽然我们在学校的生活看上去不如石门、桃源一中那么紧张有效,但实际上,我们在无形之中具备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最最重要的一点: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什么北大清华,或者少年班考上大学的学生,总有那么一部分会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就堕落了。正是因为在高中之前的学习成果,都是被学校和家长“逼出来”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一中出来的学子,普遍的共同点是:有主见,综合能力优秀,有上进心且有后劲。许多当年在学校并不出众,或是成绩非常一般的,进入大学以后,成为班里非常优秀的学生,且能够自主学习,继续深造。这种现象虽然在整个湖南省的考生中都普遍存在,但常德市一中的学生尤显突出。

在此,顺便对一中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当我们经过重重考试,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在它背后真正重要的,是在曾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毅力,吃苦精神,和你逐渐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点,说一中校领导如今重硬件轻软件,大力抓学校硬件建设,对教师的奖励多不多,这个我不太知道,但一中良好完备的硬件建设,也在我进入大学的时候为我带来很多优势。比如当年高中的时候一中老师已经是PPT讲课,使我们当时就接触了一些PPT的知识,成为进入大学后非常有用的技能。

时过境迁,我一直怀念我的恩师,推广素质教育的郑校长,长怡和蔼可亲的胡校长。还有当年教过我的黄玉、李毅、周霞、苏渤雯老师,高中时候的陈克际、李兰英、杨大可老师,三月文学社的汤登仲、钟学丽老师等等(好老师真是太多了)。有很多东西,小的时候不明白,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尤其是曾走上教育岗位,担任过老师以后,才深深得感觉到,当年这些老师们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和感慨。

这不是一篇拍马屁的文,只是无意中看见拯救一中的帖子,突然感慨良多。发起活动的同学,对母校有很深的感情,既然校友呼吁,并面向海内外一中校友和一中的教师征求相关意见,我作为一中学子,现在的小北漂,也愿意在此给母校诚恳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素质教育必须绝对确实确定以及肯定是能使学生受用终身的教育模式,而一年的清华北大落空,并不能代表什么。学校应不为所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永远坚持的追求的目标。

第二,既然有人提到教师福利问题,也希望学校现任领导能对在校教师给以更多精神物质各方面的奖励,他们每年送走这么多的毕业生,勤勤恳恳,毫不厌烦,真的很不容易。

第三,鉴于对目前中国教育体制和现状的理解,建议母校应该着重考核新进教师的整体素质,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实在是人生之大幸,而若是遇到不够资格,毁人不倦,自私自利的差老师,也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总之,一所好的高中,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具备在以后的人生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的方法和遇到各种难题时,所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读书机器。

感谢常德市一中,您是一所好高中。让有幸遇在人生的成长时期得到很多好老师的帮助和教诲,使我受益终生。

愿母校常德市一中,越来越好。